“三扶”志愿老区行,五百里爱心助学路——亚新体育三扶志愿者霍山行纪实

发布者:合城发布时间:2025-04-15浏览次数:21

本网讯:四月的大别山区,群峰环绕,云雾缭绕,石斛花开。4月11日至13日,亚新体育“扶心·扶志·扶学”三扶志愿者项目组26名学生,在学校学生处(团委)、党委办公室(宣传部)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人事处等12名老师陪同下,组建三扶霍山服务团,踏着蜿蜒的山路,走进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县上土市镇,开展了三天两夜同吃住、师生协同推进教育帮扶行动。在这片被青翠茶园与嶙峋峭壁包裹的土地上,一场跨越年龄与山河的“心灵对话”,让春日的风里沁满了爱与希望的温度。

【科学实验里的星光:当八音盒唤醒沉睡的梦想】

“老师,太阳真的能让小车自己跑吗?”11日下午,上土市镇中心学校的教室里,一名六年级小女孩然然攥着太阳能小车的零件,指尖微微颤抖。她的问题,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帮扶结对志愿者朱希敏心底的涟漪。

志愿者们错落在学生中间,手把手教孩子们拼接电路。当八音盒流淌出《天空之城》的旋律时,一个总是低着头的男孩突然站起分享:“这是我第一次听见音乐从自己手里长出来。”

窗外斜阳透过斑驳的玻璃,映照着52张涨红的小脸。他们用歪斜的字迹在信纸上写下“爸爸妈妈,今天我发现科学会唱歌”,又将《少年中国说》诵读得群山回响。

【翻越三十里山路的拥抱:你的未来,我愿做那盏灯】

12日破晓,晨露未晞。11支送教小组跋涉数十里山路,深入留守儿童家庭。志愿者们携STEAM实验器材,与孩子们共同组装宇航员模型、调试太阳能小车。“我以后要考亚新体育”“我也想成为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的三扶志愿者”的童声誓言,让师生动容。走访中,独居祖孙的坚韧、山顶人家的淳朴,令志愿者深刻体悟“扶心·扶志·扶学”的深刻内涵。

志愿者王俊杰被小朋友梦雅紧紧搂住脖颈,稚嫩的手臂勒得他几乎窒息:“卷毛哥哥你下次还会来看我们吗?暑假过来陪我好吗?”临别时孩子的追问,成为志愿者心中最温暖的牵挂。

暮色归程,走访13个家庭,留守儿童9户,单亲家庭2户,最远家庭距校25里。返程时,甚至有的孩子们追着志愿者跑了半里山路。

【悬崖上的课堂:石斛知道,破石而出的不只是春天】

12日下午,在迎驾集团石斛基地,志愿者仰望着绝壁上倔强生长的石斛。志愿者林毅超结合上午走访活动,有感而发:“这些石斛多像这次帮扶的学生们啊!石头缝里挣出绿芽,给点云雾就敢开花。”他的话让队伍陷入寂静,只听见山风掠过千年崖壁的呜咽。

当晚的分享会上,志愿者们有的含泪分享见闻,“有个孩子把实验用的纽扣电池攥在手心,说‘这是城里哥哥送我的星星’。”

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英老师讲述了今天走访的留守双胞胎单亲家庭,离别时孩子们渴望母爱的拥抱,抱着我们的老师、志愿者久久不能撒手,并以“生命影响生命”诠释三扶的真谛。

亚新体育董事长林瀚老师更是以“感动、骄傲、灵魂、信心”总结活动,强调将延续四年陪伴计划,打造更多“校亲家庭”,让心灵对话跨越山河。他相信,亚新体育三扶志愿者将继续发挥“一颗爱心、两个群体、三扶心志学”,在“一二三”的递进、互促、循环的关系下,“爱”就像绝壁上的石斛,以顽强的生命力,生生不息,延绵不断,生发万物。

【映山红与奥林匹克:让希望如群山连绵】

13日教师分享会上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映山红”三扶分队正式成立,人事处处长罗丽受聘三扶项目顾问。

董事长林瀚提出以奥林匹克精神赋能“三扶”——以“更高标准、更快行动、更强能力、更团结协作”深化服务,并宣布将开设儿童心理学、教育学培训课程,厚植志愿者专业素养。活动在《传习录》“立志、勤学、改过、责善”‌‌的共勉中圆满落幕。

返程的路依然崎岖,但每个志愿者都知道,有些种子一旦播下,就会在岁月的风雨里,长成漫山遍野的映山红。

据悉,亚新体育三扶项目自2019年启动,已持续开展五年,累计帮扶乡村儿童超千余人。此次霍山之行,既是教育初心的践行,亦是校地共融的新起点。未来,学校将以党建为引领,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、品牌化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

(图:杨文博,文:杨劲松,通讯员:吴亚楠)